网上有关“阿基米德和哥白尼的资料.谁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阿基米德和哥白尼的资料.谁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语文好的帮帮忙,知识多的帮帮忙!!
解析:
阿基米德,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在弗伦堡任教士时,建一小天文台,坚持观察天体 30 余年。约于 1536 年撰成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推翻统治天文学 1000 多年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说”,建立了“太阳中心说”(即日心说),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同五大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运行的普通行星,其自身又以地轴为中心自转。1543 年公开出版了《天体运行论》一书。
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他的太阳中心说
的创立,从根本上纠正了地球中心说,揭穿了宗教神学伪造的谎言,对社会革命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1495年,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到波伦亚大学学习教会法。然而,
哥白尼的兴趣却在天文学上,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刻苦攻读天文学与数学著作,并坚持观测
天象。后来,哥白尼又先后进入帕多瓦大学和法拉腊大学学习医学、教会法,但他仍不改初
衷,坚持天文学的研究。在意大利,哥白尼结交了一批天文学家,他们经常交换对天体结构
的认识。加上哥白尼自己的观测研究,他开始对盛行于欧洲已一千年之久的“地球中心说”
产生了怀疑。“地球中心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公元2世纪罗马天文学
家托勒密又加以推演论证,使它进一步系统化了。
地心说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地居于有限的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转。教会借助
这种理论,说上帝创造了地球,并让它居于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用于点缀
宇宙的装饰品。这个理论被教会奉为金科玉律,用来统治、愚弄人民,为他们自己服务。
1506年哥白尼回到祖国,在弗罗恩堡大教堂担任教士。从此,他获得了一定的物质
保障与充裕的时间,来从事他所热爱的科学研究工作。
为了研究方便,哥白尼特意选择了教堂围墙上的箭楼作宿舍兼工作室,在里面设置了一
个小小的天文台,用自制的简陋仪器,开始了长达30年的天体观测。正是在这里,他写下
了震惊世界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其中选用的27个观测事例,就有25个是他在这个箭
楼上观测记录的。
《天体运行论》共有6卷。在书中,哥白尼大胆地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
星都围绕太阳运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
“人们每天看到的太阳由东向西运行,是因为地球每昼夜自转一周的缘故,而不是太阳
在移动。”
“天上的星体的不断移动,是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而不是星体围绕着静止的地球转
动。”
“火星、木星等行星在天空中有时顺行,有时逆行,是因为它们各依自己的轨道绕太阳
转动,而不是因为他们行踪诡秘。”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一个月绕地球转一周。”
哥白尼还在这本书中批判了托勒密地球是静止的理论。指出地球在运动时,人们只所以
觉得是整个宇宙在转动,犹如人在行船上,不觉船动而觉得陆地和城市后退一样。地球不动
是假像,地球绕太阳转动才是真实。
哥白尼知道,他的“太阳中心说”必将给封建教会以沉重的打击,必将暴露上帝创造世
界说法的荒谬。所以他踌躇了很久,直到他已是69岁的老人时,才同意将他的《天体运行
论》出版。1543年5月的一天,当拿到这本书时,他已经瘫痪在床一年多了,他只摸了
摸书的封面,便欣慰地闭上了眼睛。
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宇宙观,揭穿了宗教神学伪造的谎
言,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自然科学便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天文八卷》是谁写的?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天文学也有很多成就,出现了甘德和石申这样著名的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天文学家。
甘德,又称甘公,战国时期的齐国人;石申,又称石申夫或石申父,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们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初步掌握了这些行星的运行规律,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其中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甘德写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写有《天文》8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可是它在宋代以后就失传了,后世只能从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断摘录。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一些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石申在天文研究方面有哪些成就?
天文八卷是石申写的。《甘石星经》是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经、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甘石星经》是两书的合称,作者为当时的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两书合称《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仅次于前1800年的巴比伦星表。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齐人(一说楚人或鲁人)甘德、魏人石申(一名石申夫)各写出一部天文学着作。
天文八卷的问世
他们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据我国科学家席泽宗研究证明甘德已发现木星的3号卫星,比意大利伽利略和德国麦依尔的同一发现早近2000年,甘德、石申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书中记有120颗恒星的位置,以现在的观察结果来看,还是比较准确的。它比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希腊伊巴谷的星表早约200年。《甘石星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已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天文学专著和关于天文的观测记录用以皇帝星占之用。
石申,一名石申夫,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
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他与甘德合著的《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石申经过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810个。原著《天文》8卷,早佚。后人拾遗补阙,把它与甘德的《星占》8卷,合称《甘石星经》,又名《星经》,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间刊印的《道藏》一书,题名为《通占大象历呈经》。今存的《甘石星经》为2卷,其中虽有一些后人增添润色之辞,仍不失原书面貌,是一部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文献。
石申、甘德的研究成果为历代天文星相家所重视,在正史的天文志类中,引用了他们大量的研究成果。月球背面的环形山,都是用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选用了5位中国人的名字,因为石申对天文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他的名字也登上了月宫。以石申命名的环形山,位于月球背面西北隅,离北极不远,月面坐标为东105°、北76°,面积350平方公里。
据《史记正义》所引梁朝阮孝绪《七录》,可知他原著有《天文》八卷,属天文星象类。《史记天官书第五》称石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即细致入微)。”可见功力之深厚。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大的成果,实在难得。他与齐国的甘德和商朝的巫咸三人是中国星表的最早编制者,也是世界方位天文学的创始人。
他们最早对恒星进行系统的观测,比欧洲的阿里斯拉鲁斯与铁木查理斯还早60余年,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正因为石申对天文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他的名字登上了月宫。
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与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看,他测定的恒星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6个星官的记载)。
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极度和黄道内、外度等)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4世纪,即石中的时代相合。
星表是把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常常还连同其它的特性)加以汇编而成的,它是天文学上一种重要的工具。中国古代测编过许多星表,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战国时代,它的观测者就是石申,他还著有《天文》八卷,因其具有很高的价值,又被后人尊称为《石氏星经》。
可惜的是,《石氏星经》在宋代以后即失传了,现在只能从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断摘录。后人从这些片断中辑录出一份石氏星表,其中有二十八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和其他一些恒星共115颗(《石氏星经》原文中有121颗,其中6颗在今本《开元占经》中缺佚了)的赤道坐标位置。
石氏星表是古代天体测量工作的基础,因为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动,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度(本宿距星和下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叫距度)的数据。这是中国天文历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数据。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有了较广泛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时,最著名的是甘德石申两家。他们属同一时期的人。
石申勤于对天空中的恒星作长期细致的观测,他和甘德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其方法是依法给出某星官的名称与星数,再指出该星官与另一星官的相对集团,从而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
研究星象,测算星辰日月的运行,观测气候。历谱家,侧重于分四时、定节气,推算日月星辰之行度以记时日,并兼修古代帝王年谱。五行家,研究阴阳五行的变化推衍。蓍龟家,研究龟卜、蓍筮之术。杂占家,根据各种事物的迹象,推知善恶的征兆,包括占梦、求福、除妖、祈雨等。形法家,研究勘舆地理、相术等。以上六家,皆以自然比附人事,据自然现象推断吉凶灾祥,并为君王施政提供参考。
石申与甘德在战国秦汉时影响很大,形成并列的两大学派。汉、魏以后,石氏学派续有著述,这些书都冠有“石氏”字样,如《石氏星经簿赞》等。
三国时代,吴太史令陈卓总合石氏、甘氏、巫咸(殷商时代的天文学家)三家星官,构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体系,从此以后,出现了综合三家星宫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种称为《星经》,又称为《通占大象历星经》,曾收入《道藏》。
该书在宋代称《甘石星经》,托名为“汉甘公、石申著”,始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著录,流传至今。书中包括巫咸这一家的星官,还杂有唐代的地名,因此不能看作是石申与甘德的原著。
战国时代,是中国天文学家创立四分历,并使之完善和系统化的时代,从保留至今的零星历史文献可以看出,石申夫在四分历发展过程中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贡献如下:(1)《史记·天官书》说:“故甘、石历五星法,唯独荧惑反逆行。”《汉书·天文志》也说:“古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经,以荧惑、太白为有逆行。”《开元占经》则载有石氏金星出没动态(包括行在内)的推算方法,可见石申夫有推算五星出没动态的方法,并已涉及火星、金星逆行的计算。
(2)在魏国颁行四分历,使用每年365+1/4日,每月29+499/940日,十九年七闰,七十六年季节一循环的法则。其基本数据和格局与《史记·历书》类似,故各种文献都略而不载。
(3)使用干支纪日法循环纪日。
(4)使用石氏岁星纪年法循环纪年,此法载在《史记·天官书》中。
(5)使用周正,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
《史记·天官书》记载,战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有四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还说各家的天文学都有占星术的内容,在他们的著作中能够看到当时战乱相寻的形势,记录着为政治事件占验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即“田氏纂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谨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视祥候星气尤急,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言从(纵)衡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
《史记正义》引南朝时代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可惜书已失传。
《汉书·天文志》中引述的石申著作的零星片断,可以使中们窥见他在天文学和占星术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岁星(即木星)赢(五星早出为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赢东北,《石氏》‘见觉星(又名天棓)’;缩(五星晚出为缩)西市,《石氏》‘见檀云(即天檀,彗星的一种,形状为尾部尖锐),如牛’;缩西北,《石氏》‘见枪云(即天枪,彗星的一种,形状为两端尖锐),如马’。《石氏》‘枪、檀、棓、彗异状,其殃一也,必有破国乱君,伏死其辜,余殃不尽,为旱、凶、饥、暴疾’。”
石申对恒星的观测和发现,据《玉海》引《赣象新书》说:“甘德中官星五十九座,共二百一星,平道至谒者;外官三十九座,共二百九星,天门至青上;紫薇恒星二十座,共一百一星。共计一百一十八座,五百一十一星。”甘氏对恒星的发现,因为原著已佚,无法考证。
石申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尤其对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独到发现。甘德推算出木星的回合周期为400天整,比准确数值398.88天差1.12天;还识到木星运动有快有慢,经常偏离黄道南北,代表了战国时代木星研究的先进水平。
石申对木星的观测尤为精细,是研究木星的专家,著有关于木星的专著《岁星经》。
关于“阿基米德和哥白尼的资料.谁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巴慧娇]投稿,不代表文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webi.com/cshi/202504-225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文本号的签约作者“巴慧娇”!
希望本篇文章《阿基米德和哥白尼的资料.谁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文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阿基米德和哥白尼的资料.谁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阿基米德和哥白尼的资料.谁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