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常识与哲学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常识与哲学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常识与哲学
常识与哲学 1.哲学与常识的关系/哲学
常识与科学、哲学构成人类知识的三种主要形态,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哲学与常识的区别:
1、哲学属反思性思维,常识和科学属构成性思维。所谓构成性思维就是以确定的思想形式(如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思想形式所能把握的相应对象而形成确定的思想和知识;所谓反思思维就是跟随在构成性思想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
哲学不提供任何常识和科学意义上的具体知识,它只是跟随在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知识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黑格尔还把哲学形象地比做密涅瓦的猫头鹰(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猫头鹰总是黄昏时追着落日方向起飞)。
作为反思思维,哲学不停留于任何固定的、有限的思想形式及其对象之中,不受其束缚。因而哲学思维乃是无限的、自由的思维。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停留于各种直接的、有限的思维形式及其对象之中,那么它就总是一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以表象为内容。常识受到它所固有的形式和对象的束缚,不能超越直观和经验的范围。因而常识乃是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2、哲学属概念思维,常识属表象思维。
所谓概念思维,即以概念为单位,活动于概念中的思维;所谓表象思维即以表象为单位,活动于表象中的思维。例如,对于“圆”,没学过圆的理论的人只能以圆的东西,如圆盘、太阳之类的表象来把握,除了这些圆的表象,他对于圆往往难以说出更多的东西,此即表象思维;而对于学过数学的人而言,圆就是绕空间一点等距直线所划过的轨迹,他就可以凭借概念来把握,而不借助于任何表象。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而直观所能把握的对象只能是表象,所以常识总是活动于表象之中,离开经验表象的范围,它就会感到原来坚如磐石的世界好象忽然从根本上动摇了,它就不知道意识究竟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了。
哲学和科学与常识相比,同属概念思维,二者都表现为组织化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但严格来说,只有哲学才属于真正的概念思维。科学中也有概念,但科学概念与哲学概念不仅抽象程度不同,而且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抽象。任一科学概念和理论都不能离开表象,都能在现实的物理时空中找到它所指称的对象,能够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也属于表象思维。而哲学概念不能还原为任何经验中的表象,不能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它是完全超验的,它活动于纯粹概念之中。所以对于哲学概念和哲学理论,我们必须以概念来规定概念,而不能借助于任何表象。一旦我们试图借助于表象来把握哲学概念和理论,就将立刻失去它的本义,从而不能正确理解哲学问题。通常所认为的哲学的难懂性、晦涩原因就在这里。说哲学难懂、晦涩并不意味着哲学不可理解,而往往仅仅意味着我们不惯于作纯粹的思想,不惯于不借助于表象来把握问题。例如,对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常识等表象思维那里,一说到有无、存在和非存在,人们就往往立刻会搜求头脑中熟悉的流行的关于有无的表象,进而借助于这些表象来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关系。但若从表象出发,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有无的统一,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这句话。“有”概念就其思维内容来看,没有别的,只是“无规定性之直接性”,而“无”只是一绝对的否定性。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二者彼此同样的空虚,毫无内容。所以,每一方直接地就是它的对方。
哲学与常识、科学的区别,同时也就构成了它们的联系。它们代表了人类思维的两种维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哲学作为反思,以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常识和科学都是它的当然反思对象,并以次达到对世界的间接把握。因而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也不可相互替代。
2.论述哲学和常识的区别
不同太多了,首先哲学是一种观念的出发点,并不涉及具体科学或学科.就比如说宇宙观世界观其实跟具体的没关系,只是一个切入观点而已,比如说唯物还是唯心.而且唯物不定就决定你的研究就一定正确,同理唯心者的研究也不一定就错误.当然这里的唯心也并不是指封建迷信,而是学术出发点.其次哲学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性,只能能作为普遍性参考.不能适用于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因此哲学厉害不见得就样样皆精,否则也就不用搞具体科学研究了.而且哲学本身唯物与唯心是永恒的争论.
而科学常识,是具体事物理论的常识,其争论性很小,甚至已经是定论的东西,而且其是具体知识,并不是某种思想的出发点.
3.论述哲学思维的特点,以及哲学与常识,科学的区别
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
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
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哲学的发展,有一个同具体科学浑然一体而后分化出来的过程。
当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在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里,基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和需要,推动了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也获得了一定的认识。
人们在不断积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理论概括,于是就形成了早期的哲学。当时,哲学和许多具体知识掺杂在一起,更多的是被人们当作知识的总汇。
直到近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理上的新发现,自然科学才开始了独立探索的进程,从而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独立的学科。这一事实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既有利于自然科学和其他具体知识的发展,也有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
然而,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味于哲学和具体科学分化的趋势,往往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他们认为,各门具体科学只能提供不完全的、相对的真理,只有哲学才能提供完全的、绝对的真理。
实际上,他们妄想借助于纯粹思辨来获得对自然界的终极认识,赋予自己以高居于科学之上并把科学纳入自己体系的特权,结果不仅造成自己的僵化,而且阻碍了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既反对以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科学之科学”,也反对否定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积极作用,使具体科学脱离哲学的指导的错误倾向。
一般说来,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就哲学的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都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加以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离开实践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但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又具有不同的层次。
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经过加工整理归入不同层次的各门具体科学;而所有这些知识又成为哲学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加工整理的材料,哲学理论就是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最一般的结论。就具体科学和哲学这两个大的知识层次同实践的关系来看,二者同是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在人类知识的大厦中,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贯通的。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植根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中,不断从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否则,哲学作为一门最抽象、最概括的学问,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也就会枯竭,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特有的功能之一。
科学史证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失去工作的方向并出现思想混乱。
许多有重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哲学的理论思维,自觉思考认识论、世界观的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过:“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
爱因。
4.哲学与科学、常识的关系理解
常识与科学、哲学构成人类知识的三种主要形态,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哲学与常识的区别: 1、哲学属反思性思维,常识和科学属构成性思维.所谓构成性思维就是以确定的思想形式(如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思想形式所能把握的相应对象而形成确定的思想和知识;所谓反思思维就是跟随在构成性思想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 哲学不提供任何常识和科学意义上的具体知识,它只是跟随在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知识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黑格尔还把哲学形象地比做密涅瓦的猫头鹰(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猫头鹰总是黄昏时追着落日方向起飞). 作为反思思维,哲学不停留于任何固定的、有限的思想形式及其对象之中,不受其束缚.因而哲学思维乃是无限的、自由的思维.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停留于各种直接的、有限的思维形式及其对象之中,那么它就总是一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以表象为内容.常识受到它所固有的形式和对象的束缚,不能超越直观和经验的范围.因而常识乃是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2、哲学属概念思维,常识属表象思维. 所谓概念思维,即以概念为单位,活动于概念中的思维;所谓表象思维即以表象为单位,活动于表象中的思维.例如,对于“圆”,没学过圆的理论的人只能以圆的东西,如圆盘、太阳之类的表象来把握,除了这些圆的表象,他对于圆往往难以说出更多的东西,此即表象思维;而对于学过数学的人而言,圆就是绕空间一点等距直线所划过的轨迹,他就可以凭借概念来把握,而不借助于任何表象.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而直观所能把握的对象只能是表象,所以常识总是活动于表象之中,离开经验表象的范围,它就会感到原来坚如磐石的世界好象忽然从根本上动摇了,它就不知道意识究竟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了. 哲学和科学与常识相比,同属概念思维,二者都表现为组织化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但严格来说,只有哲学才属于真正的概念思维.科学中也有概念,但科学概念与哲学概念不仅抽象程度不同,而且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抽象.任一科学概念和理论都不能离开表象,都能在现实的物理时空中找到它所指称的对象,能够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也属于表象思维.而哲学概念不能还原为任何经验中的表象,不能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它是完全超验的,它活动于纯粹概念之中.所以对于哲学概念和哲学理论,我们必须以概念来规定概念,而不能借助于任何表象.一旦我们试图借助于表象来把握哲学概念和理论,就将立刻失去它的本义,从而不能正确理解哲学问题.通常所认为的哲学的难懂性、晦涩原因就在这里.说哲学难懂、晦涩并不意味着哲学不可理解,而往往仅仅意味着我们不惯于作纯粹的思想,不惯于不借助于表象来把握问题.例如,对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常识等表象思维那里,一说到有无、存在和非存在,人们就往往立刻会搜求头脑中熟悉的流行的关于有无的表象,进而借助于这些表象来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关系.但若从表象出发,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有无的统一,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这句话.“有”概念就其思维内容来看,没有别的,只是“无规定性之直接性”,而“无”只是一绝对的否定性.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二者彼此同样的空虚,毫无内容.所以,每一方直接地就是它的对方.哲学与常识、科学的区别,同时也就构成了它们的联系.它们代表了人类思维的两种维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哲学作为反思,以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常识和科学都是它的当然反思对象,并以次达到对世界的间接把握.因而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也不可相互替代.。
如何理解知识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陈述,是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
扩展资料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1)没有基础,何来进阶,知识体系环环相扣,没有夯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只会是漏洞百出,只懂表面,不懂原理,学习任何事物想要学好必须学好基础,懂其原理,万丈高楼拔地而起,还要靠地基打的好。
(2)任何事物基础都很重要(对于不同事物这个基础的表现形式也可能不同),更深奥的知识都是有最基础的知识,理论原理组合而成的,没有基础,就不可能去理解更深奥的知识理论,就不可能往更高的层次进阶,基础学好了扎实了才能再进阶更深奥的课程,再怎么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基础一定要夯实。
百度百科-知识
心理学简答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的存在形式
感性知识一般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得,是对活动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对具有感性特征的、具体而有形的信息的言语概括
理性知识一般通过人们的思维活动间接获得,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陈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陈述清楚,只借助于某种方法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记载下来,巩固下来,使交际和交流思想成为 可能。语言离开思维,就成为“空洞的声音”,不再是音义结合的交际工具,因而不再是语言。 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语言的物质形式,就难以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用语 言材料来概括反映事物及其属性,才能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和概括。概念是概括地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必须在词和词组的基础上形成。人们在感性认识中反映的事物 是个别的,具体的,通过词和词组可以把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和概括,并且形成概念。例如 ,我们平时感知的是某个具体的三角形,“三角形”这个概念则是通过词而形成和存在的。 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个别人的思想通过语言从其个人所有物转化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人也可以用手势、动作、音乐、绘画、色彩、公式等手段来表达思想,但最完善的表达工具是形 成思维的语言。人在语言中巩固了自己的思想之后,便可能把思想当作外在的对象加以分析、研 究。所以,语言不仅是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而且也是理解自己思想的工具。人在表达自己思想 时,自己便更加明确地了解它。 知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因而,语言也是知识存在的物质形式。知识用语言记载,在语 言中客观化,通过语言而现实化。另外,通过口语录音或书面语,知识可以传到远方,传之后代 ,帮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客观现实和人本身。 列宁说过:“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感觉表明实 在;思想和词表明一般的东西。”这就是说,人的认识通过语言而实现从知觉到概念的过渡,进 而形成概括的思想。没有语言的概括作用,人们就不可能具有认识客观事物无限多样性的能力。 所以,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有机的、辩证的联系。 在现代语言学中,有人用人工代码同语言类比。认为代码虽可储存和传递信息,但不一定同 思维联系,似乎语言和思维也可以分开了。实际上,任何代码都是封闭而有限的体系,而活的语 言是潜力巨大的开放而活动的体系。在代码中一切在语言的基础上事先约定;而在语言中,一切 在交际和思维过程中建立。如果把语言当作没有意义的代码,那么,语言就会处于认识过程之外 ,语言和思维就失去深刻的相互作用,语言就不能成为完善的思维工具。语言与代码不同,它不 | 仅是形式表达体系,还反映现实,同认识的历史过程紧密联系,并记载和巩固着丰富的思维成果 。 语言和思维尽管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但二者不是同一个现象。它们的差别是: 首先,功能不同。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功能是让社会成员能够相互交际 ,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思维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积极过程,它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和反 映客观世界,从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其次,规律不同。思维规律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为全人类所共有;语言规律具有民族特 性。
关于“常识与哲学的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上官梓豪]投稿,不代表文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webi.com/cshi/202505-25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文本号的签约作者“上官梓豪”!
希望本篇文章《常识与哲学的区别》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文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常识与哲学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常识与哲学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常识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