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查明资源储量评价结果分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查明资源储量评价结果分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勘查程度分析
1954年金属、非金属矿产四分法勘查阶段从高到低可划分为详细勘探、初步勘探、详细普查和初步普查四个阶段。2002年《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规定勘查阶段从高到低可划分为勘探、详查、普查和预查四个阶段。而油页岩勘查工作大多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将不同时期所对应的勘查阶段统一在2002年《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的标准之内。
勘探阶段应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并且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可以详细控制主要矿体的特征、空间分布;详细查明矿石物质组成、赋存状态、矿石类型、质量及其分布规律,以及对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查明。同时可以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为矿山初步设计和矿石建设提供依据。因此,勘探阶段的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可信程度最高,可以提供探明资源量。
详查阶段通过系统的取样工程、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了主矿体的矿体特征、空间分布,基本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以及开展了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同时可以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为是否进行勘探决策、矿山总体设计和矿石建设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因此,详查阶段的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可信程度较高,可以提供控制资源量。
普查阶段通过有效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等方法手段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了主要矿体特征,大致查明了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并进行了相应的综合评价。以及大致了解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同时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因此,普查阶段的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可信程度相对较低,可以提供推断资源量。
预查阶段由于受到实物工作量较少的限制,此阶段的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可信程度非常低,仅能提供推断资源量或远景资源量。
由于各油页岩含矿区勘探程度和地质认识程度的差异,导致可信程度不同,根据勘探程度的差异,将全国油页岩含矿区分为高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即达到详查—勘探阶段的油页岩含矿区;低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即仅为预查—普查阶段的油页岩含矿区。
高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共有31个,其中东部区包括桦甸、抚顺、黄县、达连河、罗子沟、登娄库、农安、鄂伦春、奈曼、卢龙和安丘11个油页岩含矿区,占全国高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的45.16%。中部区包括崇信、华亭和石拐3个油页岩含矿区,占全国高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的9.68%。西部区包括窑街、炭山岭、小峡、海石湾和妖魔山5个油页岩含矿区,占全国高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的16.13%。南方区包括茂名、高州、电白、维西、儋州长坡、海口长昌、钦州、金坛、安远和那彭等10个油页岩含矿区,占全国高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的29.03%。整个高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占全国油页岩含矿区的50.72%。这些含矿区勘查阶段为勘探或矿区构造较为简单的详查,其钻井数量较多,对油页岩控制程度较高,所估算的油页岩和页岩油资源储量的可信程度较高。而长岭、彬县、芦草沟、通波日和凌源等30个油页岩含矿区属于低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占全国的49.18%(表10-1),其钻井数量较少或仅有部分探槽,对油页岩控制程度较低,所估算的油页岩和页岩油资源储量的可信程度相对较低。总体来看,东部区和南方区勘查程度较高,高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占全国油页岩含矿区的74.19%,青藏区最低,没有高勘探程度油页岩含矿区。
表10-1 各大区不同勘查阶段所占比例表
二、查明资源储量变化
本次油页岩资源评价的全国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为500亿t,其中油页岩剩余查明资源储量为494亿t、注销量6亿t;油页岩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259亿t,其中油页岩剩余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253亿t、注销量6亿t;全国页岩油查明资源储量为27亿t,其中页岩油剩余查明资源储量为26亿t、注销量1亿t;页岩油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15亿t,其中页岩油剩余查明资源储量为14亿t、注销量1亿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为11亿t,其中页岩油剩余查明资源储量为10.6亿t、注销量0.4亿t;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2年掌握的油页岩资源储量为330亿t。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2年掌握的油页岩资源储量相比,本次评价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增加170亿t、增幅为51.52%。由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没有页岩油资源储量系列,故页岩油资源储量没有可比性。
东部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为363.31亿t,占全国的72.59%,南方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为95.67亿t,占全国的19.12%,中部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为19.27亿t,占全国的3.85%,西部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为21.33,占全国的4.26%,青藏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仅为0.91亿t。
同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2年掌握的油页岩资源储量相比,东部区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32.27亿t,增幅为55.03%,南方区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0.81亿t,增幅为12.93%,中部区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1.16亿t,增幅为137.50%,西部区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3.59亿t,增幅为188.25%,青藏区新增查明资源储量0.91亿t。
查明油页岩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南方区的茂名盆地、北部湾盆地,中部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河套盆地,东部区的抚顺盆地、松辽盆地、罗子沟盆地、建昌盆地、朝阳盆地、胶莱盆地,西部区的民和盆地和青藏区的伦坡拉盆地等15个盆地25个含矿区。本次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这15个盆地25个含矿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为477.80亿t、占全国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的95.38%,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掌握的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为312.16亿t,占全国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的94.60%(表10-2)。
三、查明资源储量变化原因
(一)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增加的原因分析
1.新增了含矿区
本次评价过程中将没有计算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的含矿区,重新进行了计算。如海口长昌含矿区和那彭含矿区是本次新增的含矿区,这两个含矿区增加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为8389万t,这类情况共有46个新增油页岩含矿区。
2.新增了勘查区
本次评价过程中将含矿区内没有计算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的勘查区,重新进行了计算。如维西含矿区提交国家储委的资源储量仅为高泉勘查区的资源储量,本次新增加了勺乐勘查区和打枪坝勘查区;茂名含矿区新增了金塘尚村组精查勘查区和油柑窝矿点。电白含矿区新增加了羊角尚村组普查区;钦州含矿区新增加了广平勘查区等。新增一些勘查区使得查明资源储量发生了增加,这类情况共有41个新增油页岩勘查区。
表10-2 本次主要含矿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增减对照表
3.新增加了油页岩层数量
根据本次含油页岩资源评价中油页岩的定义,将含油率>3.5%,小于当时评价时的含油率工业标准的油页岩的层位,重新进行了计算。如茂名含矿区、电白含矿区、高州含矿区等原提交的储量都是含油率≥4%的油页岩资源储量,本次评价新增了3.5%<含油率<4%的层位,致使含矿区的查明资源储量增加。
4.油页岩最低含油率重新厘定
本次含油页岩资源评价中,对油页岩的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油页岩最低含油率>3.5%,原地质报告油页岩储量计算中采用的最小含油率分别为5%。如维西、内蒙古石拐、陕西铜川等油页岩含矿区储量计算时,按含油率>5%计算储量;本次油页岩资源评价按含油率>3.5%计算查明资源储量,增加了油页岩可采厚度和油页岩计算面积。
5.原储量计算边界的合理外推
本次油页岩资源评价中,对各勘查区地质特征和油页岩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油页岩厚度较大,分布稳定的原计算边界外,对没有外推的部位,利用外推法合理外推1/2井距计算低一级资源储量,致使油页岩储量计算面积增加。如窑街矿区平峒区、Ⅰ号竖井区和Ⅱ号竖井区的某些地区都分别将计算边界外推了1/2井距。
6.原地质报告储量计算中漏算的补算
窑街油页岩含矿区平峒区和露天区原储量计算中都有部分漏算情况。平峒区东南6井区漏算储量104.36万t,87井厚度统计漏算1.85m,漏算储量44.23万t,露天区西部漏算2个块段,油页岩储量为25.85万t。
(二)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减少的原因分析
1.面积减小
根据本次油页岩资源评价对最低含油率的限定,剔除含油率小于3.5%的含油页岩,使得油页岩含矿面积减小,造成油页岩资源储量减少。如儋州长坡含矿区剔除含油率小于3.5%的含油页岩,致使油页岩资源储量减少20933万t。
2.厚度减小
根据本次油页岩资源评价对最低厚度的限定,剔除厚度小于0.7m的含油页岩,使得油页岩含矿累积厚度减小,造成油页岩资源储量减少。如钦州含矿区稔子坪勘查区剔除厚度小于0.7m的含油页岩,致使油页岩资源储量减少141.62万t。
3.计算油页岩资源储量时,厚度选取不正确
高州含矿区低山油柑窝组精查区的东部地区油页岩由三个主采层构成,但其计算储量时没有分层计算,而是将这三层合在一起计算,但没有剔除三层之间的夹石厚度。本次油页岩资源评价将这三个主采层分别计算储量,相当于累积厚度减小,致使油页岩资源储量减少。
急用!!!!!有关海洋的!!
4.1.1 区划的原则
4.1.1.1 以服务经济与社会需求原则
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调局领导多次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煤、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消费量大幅增长。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增长速度大于储量增长速度,出现了‘寅吃卯粮’的情况。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瓶颈、大制约。”因此,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划必须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
我国管辖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区划以海域各盆地剩余资源量的大小进行排列,依次为:①增储上产主力产区——渤海盆地;②后备储量接替区——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③战略后备储量准备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隆凹陷及海礁凸起,其次是黄海盆地;④南海中南部海域是中外共同勘探开发区域。
我国近海建筑砂砾石勘查开发区划主要考虑以下5种因素:①海砂的主要类型;②海砂的分布与资源量;③海砂开采的经济性需求;④海砂开采的环境限制;⑤矿政管理与管辖海域区域地质调查规划的衔接。综合考虑上述5种影响因素,特别是海砂需求的市场驱动,我国建筑砂砾石勘查开发区划可以分为与主要沿海经济区相关的3个区域分别为:①珠江三角洲区域;②长江三角洲区域;③黄、渤海区域。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区划则根据勘查的程度划分为2个区域分别为:①南海北部陆坡;②东海冲绳海槽及陆坡区。
4.1.1.2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原则
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划要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重视当前经济效益好的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重视将来有潜力的矿产资源的研究。例如,国家在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也不放松对21世纪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评价、实验模拟和综合研究,为2010年前提供可勘探获储量的靶区做好准备。
4.1.1.3 资源开发与环境并重原则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及治理的重要性。目前海洋环境恶化和海洋自然灾害日益严重(如海岸侵蚀、海水侵入、地面沉降和由地震引发的海啸等)应引起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已将可持续发展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实施海洋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重点区域、海域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保意识,力求使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既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又能符合国家环保规范,做到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并举,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
4.1.1.4 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始终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方针。为了使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服务于社会,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又能保护海洋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划应以同类或不同类矿产资源合并考虑为原则。例如,海洋油气的勘查开发可以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开发同步进行,既可增加产量,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4.1.2 矿产资源勘查区划建议
4.1.2.1 油气勘探开发区划
从各盆地剩余资源量来说,当数渤海盆地尚未发现资源量最多,东海陆架盆地次之,珠江口盆地第3,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位居第4,冲绳海槽盆地第5,北部湾盆地第6,黄海3个盆地排在最后。这也决定了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区划与规划的顺序(图4.1、图4.2,表4.1)。
图4.1 中国海域盆地油气勘探规划图(渤海、黄海及东海)
图4.2 中国海域盆地油气勘探规划图(南海海域)
表4.1 我国海洋油气重点调查评价区建议
4.1.2.2 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区划(表4.2)
表4.2 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区建议
1)增储上产主力产区。从盆地剩余资源量、目前石油新增地质储量及油气剩余可采储量指标分析,渤海及周边是当前增储上产最具潜力地区之一。据国家专项工作评价,渤海海域拥有103.00亿~104.00亿吨油当量的油气资源,至今已在该区发现了40.00亿吨油当量的地质储量,盆地内剩余资源潜力巨大。在渤海盆地中又以渤中坳陷为勘探重点,其次是辽东湾坳陷和埕宁隆起。预计我国海域近几年的增储上产主要就在渤海盆地内获得。2007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在渤海湾津塘黄骅滩海曹妃甸港区发现储量规模高达10.23亿吨的南堡大油田。
2)后备储量接替区。后备储量接替最为现实的区域将是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目前珠江口盆地已将掌握的探明储量全部动用,仅有PY4-2、PY5-1和几个小含油气构造储量经评价后还可提升少量探明储量外,近几年来一直未找到新的接替后备储量。因此,除近期开发的WC13-1/2油田能接替一部分产量任务外,整个珠江口盆地的油气产量递减的局面尚难改变。因此,加强珠二坳陷及其神狐低凸起区勘探以寻找新的储量接替区就显得非常迫切。
3)战略后备储量准备区。海域战略后备储量准备区首选是东海陆架盆地的基隆凹陷及海礁凸起,其次是黄海盆地。从剩余资源量指标分析,东海陆架盆地应是未来几年勘探重点海区,从油气地质条件分析,由于基隆凹陷比西湖凹陷发育更多的新生界海相地层,其油气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均优于西湖凹陷。近年由于钓鱼岛和东海中日海域划界争议,造成我国在东海基隆凹陷的资源调查工作受阻,至今尚未能在该凹陷投入钻探工作量,甚至地震测线网密度也仅5千米×5千米。西湖凹陷南部春晓气田群(距中间线仅5千米)的开发引起了日方对东海油气的极大关注,并于2004~2005年投资建造三维地震船,计划勘探开发东海油气资源。我国无论从后备战略储量接替的准备,还是为海域划界准备基础资料都应加紧东海基隆凹陷的油气勘查工作。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的海礁凸起,虽然无海域划界的问题,但据有关资料分析,西湖凹陷内生成的烃有相当一部分已运移到海礁凸起上,且该凸起上中新统中上部及上新统下部有2套相当稳定的泥岩段分布,为良好的区域盖层,使西湖凹陷运移到该凸起上的油气得以保存。
4)中外共同勘探开发区。南海中南部海域是中外共同勘探开发区域。我国在南海的油气开发,目前仅在南海北部陆架区的珠江口、北部湾及莺-琼盆地,而南海周边国家在我国南海中南部传统断续疆界线内不断强化其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活动,并已形成巨大产能。而我国在南海中南部海域至今尚未开展实质性的勘探开发活动。
目前,我国3大油公司在南海主要沉积盆地进行了油气矿业权登记,共有206个勘查区块,面积123.48万平方千米。
1)南海北部陆坡。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将南海北部陆坡勘查区划分为11个区块:台西南、东沙南、神狐东、西沙海槽、西沙北、西沙南、中建南、万安北、北康北、南沙中、礼乐东。其中,西沙海槽、神狐、东沙已完成4个航次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是“十一五”的首选靶区(图4.3)。
2)东海冲绳海槽。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东海冲绳海槽勘查区划分为3个区块:冲绳海槽北部、冲绳海槽中部和冲绳海槽南部。其中,冲绳海槽中南部已完成1个航次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图4.4)。
4.1.2.3 建筑砂砾石勘查开发区划
我国海洋建筑砂砾石勘查开发区划主要考虑以下5种因素:①海砂的主要类型;②海砂的分布与资源量;③海砂开采的经济性需求;④海砂开采的环境限制;⑤矿政管理的需要与管辖海域区域地质调查规划的衔接。为此,将管辖海域资源勘查划分为3个区域9个区块,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调局已安排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和地质大调查经费设立了调查评价专项,分期逐年逐块进行调查评价工作,预计2012年完成海上全部区块的调查,2015年前完成资源评价(表4.3)。
图4.3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及规划图
图4.4 东海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及规划图
表4.3 我国近海建筑砂砾石勘查开发区建议
1)海砂的主要类型。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浅海陆架,蕴藏丰富的海砂资源。海砂分布受水动力、地貌、地质及海面升降等因素控制。根据沉积环境,大体可以分为海岸带、近岸浅海和大陆架3个海砂堆积体系。
2)海砂的分布与资源量。从分布水深看,海岸带海砂分布在0~15米水深范围,近岸浅海海砂分布在5~50米水深,陆架海砂分布在50~150米水深。海砂的分布与沙砾质海岸类型密切相关,砂质海岸长度占大陆海岸线总长的25.6%,包括海南、台湾2岛在内,全国沙砾质海岸主要有9段。在中国大陆10个沿海省(区、市),砂质海岸线长占海岸线全长比例前6位是:山东(1321.9千米)、广东(1005.1千米)、福建(455.3千米)、辽宁(315.4千米)、广西(204.6千米)、河北(150.8千米)。
3)海砂开采的经济性需求。海砂的3大用途包括海洋工程填料、建筑用砂、海滩养护。海砂的需求与沿海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珠江三角洲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海砂的需求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目前主要为海洋工程填料和建筑用砂,海滩养护应成为潜在需求。同时,海砂的市场需求还来自日本、韩国等邻国拉动,海砂的国际需求值得关注。海砂开采的经济性还包括开采技术的发展和开采成本方面的考虑,目前发达国家的海砂开采技术已可以达到开采水深50~100米的海砂。
4)海砂开采的环境限制。海砂开采不当会直接造成环境破坏,主要包括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以及与海洋渔业之间的冲突等。因此,海岸带海砂特别是海滩砂不宜开采,陆架海砂因调查程度的限制不能确定合适的目标区域进行开采,因此近岸浅海领海基线以外20~100米水深的海砂应是今后寻找和开采的主要目标。
5)矿政管理与管辖海域区域地质调查规划。我国陆架重点地区补充调查的最大精度为1∶50万,“十五”期间已经完成。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以及重点海岸带1∶25万环境地质调查将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展开,涉及海岸带地区的还有“908”专项调查等。上述调查仅提供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于海砂所需要的大比例尺地质调查(国外通常为1∶5万)无法提供足够精度的资源评价数据。
综合考虑上述5种影响因素特别是海砂需求的市场驱动,我国建筑砂砾石勘查开发区划可以分为与主要沿海经济区相关的3个区域分别为:①珠江三角洲区域;②长江三角洲区域;③黄海、渤海区域(表4.4,图4.5、图4.6)。
表4.4 中国近海海砂重点调查区块资源量简表
1)珠江三角洲区域。相邻行政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主要城市有广州、香港、澳门、海口以及主要由中等城市组成的城市群。该区域经济发达、开发活动频繁,大型海洋工程在建或筹建项目众多。从海岸带类型来看,该地区存在5段砂质海岸:①粤东岬湾型砂质为主的海岸;②粤西岬湾型砂质为主的海岸;③广西岬湾型砂质海岸;④海南岛岬湾型砂砾质海岸;⑤台湾岛西部砂砾质海岸。这些岸段以华南山地、丘陵为地貌背景,几十米厚的花岗岩风化壳提供了丰富的砂砾石来源,众多短源河流将砂砾石输运到海岸带及相邻浅海沉积,是海砂勘查、开采的理想场所。
2)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增长迅速,其经济实力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使之对建筑用砂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建筑用砂主要来自河砂或山砂,海砂成为潜在选择。从海岸带类型来看,该地区北部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腹地则主要为冲积平原,上海南部则以基岩海岸为主,浙江南部与福建山地丘陵直临东海,海岸带范围狭小,在邻近浅海区域有海砂分布,但缺少大面积分布的砂体。
3)黄海、渤海区域。包括山东、江苏北部、河北和辽宁,海域包括黄海和渤海,该区域北部属于环渤海经济带,目前是我国第3大集约程度高的经济协作区域。重要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和辽东半岛城市群以及胶东半岛城市群。从海岸带类型来看,该地区的胶东半岛以及延伸到江苏北部的区域存在多处砂质海滩,山东半岛西起莱州湾并包括整个胶东半岛,向南延伸至江苏连云港,总长1800多千米。由于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之中,海岸线比较曲折,大量的花岗岩山地丘陵和短小河流提供了较多的粗粒物质。渤海北侧砂质海岸有辽东湾东部的砂砾质海岸和辽西-冀北砂质海岸,前者从复县东岗至盖县盖平角,沿岸分布有前震旦纪混合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丘陵、侵蚀平原,为海岸带提供了大量的砂砾石来源,后者北起辽宁兴城,南至河北滦河口,背靠混合花岗岩剥蚀平原和燕山山脉,10几条短小的山溪性河流,提供大量粗粒物质。
4.1.2.4 地下淡水和地下卤水开发区划
1)地下淡水。在长江口以南(包括长江口)沿海地区水资源总体比较丰富,长江口以北沿海地区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水资源短缺。因此,根据水资源的总体丰富程度把沿海地区地下淡水资源的开发划分为长江口以南地区和长江口以北地区。
2)地下卤水。我国沿海地区地下卤水的净储量、储层结构及水化学特征随着各海区岸段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卤水赋存区所经历的第四纪古海洋环境、古气候环境、地貌及构造活动的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并受地下水和地表水体混合作用的影响。结合沿岸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第四纪地层分布和已有的勘探研究程度等,沿海地区地下卤水的开发可划分为:南方华南及东南沿岸滨海区和北方黄海、渤海沿岸滨海区。根据现有的研究程度和卤水富集的区域分布,在黄海、渤海沿岸滨海区又可划分为卤水广泛分布的渤海沿岸滨海地区和南黄海沿岸滨海区。
图4.5 中国近海海砂资源调查区划与规划图(渤海、黄海、东海海域)
图4.6 中国近海海砂资源调查区划与规划图(南海海域局部)
4.1.2.5 海底煤田勘查开发区划
由于龙口北皂煤矿地质构造较复杂,断层比较发育,为了扩大采煤区,增加储量和产量,2002年北皂煤矿首次针对海上煤田开展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勘探面积为6.44平方千米,工区水深为0~12米,目的层埋深为809米。勘探目的要求查清煤层中落差为3~5米的断层与褶曲,以便向北进一步扩大其采煤区,查明整个海底煤田的范围、煤层及可采厚度和计算探明储量,为煤田开采设计最佳方案提供依据。
4.1.3 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特别是近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海上油气工业迅猛发展,在我国海洋产业经济中的比重列居第4位,对海洋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沿岸地区地方性的民采(建筑砂砾等)大多数都是无序无度的滥挖乱采,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和造成海岸侵蚀。
近海油气开发迅猛发展,石油钻井平台向周围海域泄漏原油和油污水。渤海、东海、南海北部油气开发区油污染程度逐年上升。污染海区大多超出渔业水质标准,最高超标达几十倍,对渔业资源、水产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此,在规划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在矿产项目开发前必须做出环境保护评价,在开发过程中始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可修复利用。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
海洋资源类型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间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图3.19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之后,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开辟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人世界任何海域(图3.20世界主要海运路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增长,大型油轮得到发展。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
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现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围海造陆
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 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海上城市(图3.22日本神户人工岛)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 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表3.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和图3.23澳门历年填海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海水化学资源概况
海洋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蕴含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种化学元素。海水的成分非常复杂,全球海洋的含盐量就达5亿亿吨,还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如金达500万吨,铀达42亿吨,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库。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提取淡水20多亿吨、食盐5000万吨、镁及氧化镁260多万吨、溴20万吨,总产值达6亿多美元。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缺水的地区愈来愈多,海水淡化已成为获得淡水资源重要的途径,所有这些都是海洋化学要研究的。
海洋生物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量估计。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吨,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吨。假如以50%的资源量为可捕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量约3亿吨。
2、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状况。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另外还有少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发。1989年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约8575万吨。1990年世界渔业总产量估计(正式统计数字尚未见报道)为1亿吨,其中海洋渔业产量也比1989年有所增长。其中,世界各大洋的渔业产量分别为:太平洋0.54亿吨,大西洋0.24亿吨,印度洋0.6亿吨。
各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水平差别很大。长期以来,日本和原苏联是渔业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渔业大国。中国的渔业发展比较快,1990年渔业产量达到1200多万吨,成为第一渔业大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南朝鲜和东南亚的某些国家,渔业也比较发达。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潜力。世界大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很大的。如前述各国专家所估计的,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总可捕量在2-3亿吨之间,目前的实际捕捞量不足1亿吨。另外,药用和其他生物资源也有很大开发潜力。近年来,日本等国正在探索大洋深水区的生物资源开发问题,首先是进行资源调查,同时开发新的捕捞技术。据报道,过去被认为是海洋中的荒漠的大洋深水区,蕴藏着大量的中层鱼类资源,其中仅灯笼鱼的生物量就有9亿吨,每年可捕量可达5亿吨。南大洋磷虾资源年可捕量可达0.5?亿吨。另外,水深200?000m的区域也有许多其他经济鱼类,如长尾鳕科鱼类,深海鳕科鱼类,平头鱼科鱼类,以及金眼鲷、鲽鱼等,可捕量约3000万吨。
海洋矿藏资源概述
用“聚宝盆”来形容海洋资源是再确切不过的。单就她的矿产资源来说,其种类之繁多,含量之丰富,令人咋舌。在地球上已发现的百余种元素中,有80余种在海洋中存在,其中可提取的有60余种,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中:海水中的“液体矿床”;海底富集的固体矿床;从海底内部滚滚而来的油气资源。
海水中最普通的是盐,即氯化钠,是人类最早从海水中提出的矿物质之一。另外还有一种镁盐,它们是造成海水又咸又苦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两种外,还有钾盐、碘、溴等几十种稀有元素及硼、铷、钡等,它们一般在陆地上比较少,而且分布较分散,但又极具价值,对人类用处很大。
据估计海水中含有的黄金可达550万吨,银5500万吨,钡27亿吨,铀40亿吨,锌70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钙560万亿吨,镁1767万亿吨等等。这些东西,大都是国防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必需品。例如镁是制造飞机快艇的材料,又可以做火箭的燃料及照明弹等,是金属中的“后起之秀”,而世界上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镁来自海水。
海水是宝,海洋矿砂也是宝。海洋矿砂主要有滨海矿砂和浅海矿砂。它们都是在水深不超过几十米的海滩和浅海中的由矿物富集而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砂,是开采最方便的矿藏。从这些砂子中,可以淘出黄金,而且还能淘出比金子更有价值的金刚石、石英、钻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等,所以海洋矿砂成为增加矿产储量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之一,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利用。
这种矿砂主要分布在浅海部分,而在那深海底处,更有着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就是其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种。它是1872-1876年英国一艘名为“挑战号”考察船在北大西洋的深海底处首次发现的。这些黑乎乎的,或者呈褐色的锰结核鹅卵团块,有的象土豆,有的象皮球,直径一般不超过20厘米,呈高度富集状态分布于300-6000米水深的大洋底表层沉积物上。
据估计整个大洋底锰结核的蕴藏量约3万亿吨,如果开采得当,它将是世界上一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目前,锰结核矿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开发热点。在海洋这一表层矿产中,还有许多沉积物软泥,也是一种非同小可的矿产,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和浮游生物残骸。例如覆盖一亿多平方公里的海底红粘土中,富含轴、铁、锰、锌、锢、银、金等,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大洋底发现了33处“热液矿床”,是由海底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的块状硫化物多金属软泥及沉积物。这种热涂矿床主要形成于洋中脊,海底裂谷带中,热液通过热泉,间歇泉或喷气孔从海底排出,遇水变冷,加上周围环境中及酸碱度变化,使矿液中金属硫化物和铁锰氧化物沉淀,形成块状物质,堆积成矿丘。有的呈烟筒状,有的呈土堆状,有的呈地毯状从数吨到数千吨不等,是又一项极有开发前途的大洋矿产资源。
石油和天然气是遍及世界各大洲大陆架的矿产资源。石油可以说是海洋矿产资源中的“宠儿”,又被称为“黑色的金子”。据报告,1990年,全世界海上石油已探明储量达2.970×1010吨,海上天然气已探明储量达1.909×1013M3。油气加在一起的价值占了海洋中已知矿产物总产值的70%以上。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然而目前全世界已开采石油640亿吨,石油的枯竭在所难免,从海湾战争可以看出石油的价值所在。所以人们转而求助的就是海洋石油资源。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又称为沼气,成分主要是甲烷。由于含碳量极高,所以极易燃烧,放出大量热量。1000立方米天然气的热量,可相当于两吨半煤燃烧放出的势量。因此,天然气的价值在海洋中仅次于石油而位居第二。
海洋能源概述
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所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海底能源资源,也不同于溶于水中的铀、镁、锂、重水等化学能源资源。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形态,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度差、盐度差等方式表达的动能、势能、热能、物理化学能等能源。直接地说就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及盐度差能等。这是一种“再生性能源”,永远不会枯竭,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潮汐能就是潮汐运动时产生的能量,是人类利用最早的海洋动力资源。中国在唐朝沿海地区就出现了利用潮汐来推磨的小作坊。后来,到了11-12世纪,法、英等国也出现了潮汐磨坊。到了二十世纪,潮汐能的魅力达到了高峰,人们开始懂得利用海水上涨下落的潮差能来发电。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潮汐能约有二十亿多千瓦,每年可发电12400万亿度。
今天,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潮汐发电厂就处于法国的英吉利海峡的朗斯河河口,年供电量达5.44亿度。一些专家断言,未来无污染的廉价能源是永恒的潮汐。而另一些专家则着眼于普遍存在的,浮泛在全球潮汐之上的波浪。
波浪能主要是由风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能量。
波浪能是巨大的,一个巨浪就可以把13吨重的岩石抛出20米高,一个波高5米,波长100米的海浪,在一米长的波峰片上就具有3120千瓦的能量,由此可以想象整个海洋的波浪所具有的能量该是多么惊人。据计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达700亿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为20-30亿千瓦。每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
除了潮汐与波浪能,海流可以作出贡献,由于海流遍布大洋,纵横交错,川流不息,所以它们蕴藏的能量也是可观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洋流,在流经北欧时为1厘米长海岸线上提供的热量大约相当于燃烧600吨煤的热量。据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约为0.5亿千瓦。而且利用海流发电并不复杂。因此要海流做出贡献还是有利可图的事业,当然也是冒险的事业。
把温度的差异作为海洋能源的想法倒是很奇妙。这就是海洋温差能,又叫海洋热能。由于海水是一种热容量很大的物质,海洋的体积又如此之大,所以海水容纳的热量是巨大的。这些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另外还有地球内部向海水放出的热量;海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放热;海流摩擦产生的热,以及其他天体的辐射能,但99.99%来自太阳辐射。因此,海水热能随着海域位置的不同而差别较大。海洋热能是电能的来源之一,可转换为电能的为20亿千瓦。但1881年法国科学家德尔松石首次大胆提出海水发电的设想竟被埋没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26年,他的学生克劳德才实现了老师的夙愿。
此外,在江河入海口,淡水与海水之间还存在着鲜为人知的盐度差能。全世界可利用的盐度差能约26亿千瓦,其能量甚至比温差能还要大。盐差能发电原理实际上是利用浓溶液扩散到稀溶液中释放出的能量。
由此可见,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海水不枯竭,其能量就生生不息。作为新能源,海洋能源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兴趣。
大洋运输航线
当你打开世界交通地图时,你会看到,覆盖在蓝色海洋表面的是一条条长短不一,纵横交错的线,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不要小看了这些没有规律性的线,它们也并不是随随便便连上的线,而是联系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及友好往来的海洋交通运输航线。海洋交通运输也是海洋国土空间开发的方式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各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的重要方式,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溯世界航运史,可以发现一个个航海探险的里程碑,是他们为世界大规模海洋交通运输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祖先在此作出了独特的伟大贡献,公元前四世纪,已在所有邻海之航行,秦汉时代,海路已通日本、印尼、远至罗马帝国。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驰骋纵横于南海和印度洋上。南到爪哇,东抵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把中国的文化传到各国,使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而此时,欧洲航海家们主要还是在地中海中航行。
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资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与殖民地,就在这时,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却指鹿为马为“印度群岛”,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路。
194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从大西洋经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五艘西班牙军舰,首先横渡太平洋,沿巴西南下,穿过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此后称为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最后经印度洋回到西班牙,作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他们开辟的航路打通了西欧和东欧的海上联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为世界海洋交通运输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此以后,在铁路、飞机等其他交通工具还没出现或不发达的情况下,海洋交通运输是世界各国联系的唯一方式,运输量不断增长。即使有了其它更先进更快捷的运输工具之后,由于海上运输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其发展仍然迅速,尤其是二战以后,海运量平均每年递增9%,大约每十年增长一倍。据统计,海洋运输占整个国际运输的75-80%。
海洋运输的特点在于:装载量大,航路是天然的海洋,无需设备,其运输成本比铁路运输低45%,比公路运输低95%,但是速度比较慢,而且海上风险又比较大。
海洋运输航线对沿海国家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些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上交通运输,例如日本四面环海,它的海上交通运输航线犹如它的工业大动脉,对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世界四大洋的运输航线各不相同,有疏有密,有繁有闲,分布不均匀。
世界主要航运海线分布图
思考:说出几条重要战略意义的航线(所经过海、洋、海峡、运河、国家等)?
太平洋沿岸有30多个国家的众多港口,海运量占世界总海运量的20%,次于大西洋位居第二。其中亚洲——美洲,美洲——澳洲,亚洲和澳洲之间的航线比较繁忙,海运主要集中在这些航线上,这与沿岸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当然海上运输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应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事业。现在我国与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海上运输也越来越繁忙。
大西洋是海上运输最繁忙的基地。由于它的两岸有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之间的海洋运输业也比较发达先进。全世界有75%的港口位于大西洋沿岸,它们之间来来往往的船只川流不息,尤其是北大西洋航线上,每天就有四十多艘商船。大西洋的海运量在几大洋中遥遥领先。
印度洋的港口是不冻港,一年四季都可通航。它的主要航线是亚——欧航线,南亚、东南亚与大洋洲之间的航线。印度洋上的海运量只占世界总海运量的10%。
北冰洋由于气候寒冷,大部分时间都是冰封雪盖的银色世界。在北冰洋上航行,必须有破冰船开路,一路打杀而过,它通航的时间只有一百天左右,海运量只占世界海运量的1%。但北冰洋的航线大大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距离,而且现在还开辟了水下航线,潜艇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
关于“查明资源储量评价结果分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大宋剑客]投稿,不代表文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webi.com/cshi/202501-12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文本号的签约作者“大宋剑客”!
希望本篇文章《查明资源储量评价结果分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文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查明资源储量评价结果分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查明资源储量评价结果分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