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杨振宁是何许人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振宁是何许人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姓名:杨振宁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贯:安徽合肥
学历:博士后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 "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1922~)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年起任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尔斯共同提出杨-密尔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基础。另一项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1949年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费米-杨模型。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奥赫梅合作提出在β衰变中不仅宇称不守恒,而且电荷共轭也不守恒;与李政道合作、与朗道和萨拉姆各自独立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组合宇称(CP)守恒的假设。1959-1962年,与李政道合作实验分析高能中微子和W粒子的研究。1974年-1975年与吴大峻合作提出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以及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67-1985年与邹祖德合作提出高能碰撞理论等。在统计力学方面,1952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关于相变的理论。1966-1969年间与杨振平合作得到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在凝聚态物理方面,1961年与拜尔斯合作对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释,1962年提出非对角长程序观念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美建交、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两弹一星元勋都有哪些人?各自事迹?
杨武之,数学家、教育家,原名杨克纯,武之是他的号。1896年4月1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长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
杨武之的父亲杨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早年一直在私塾教书。后来去天津,在段芝贵的幕府中司“笔札”,做类似文书之类的事。1907年,因段芝贵失势,回家赋闲。次年,想到沈阳去谋职,不幸在旅社中染上鼠疫,竟而去世。杨武之的母亲姓王,在他9岁时(1905)也早故。所以,杨邦盛夫妇对杨武之的照料不多,生活多由叔父杨邦瑞安排。
1914年,杨武之在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为杨武之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是年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为期一年,后入数理部本科。规定修业3年,于1918年毕业。这一学历,在当时的师范教育中属于最高的层次,各地争相聘用。最后,杨武之决心回到母校——安徽省立二中担任教员兼舍监(训育主任)。年少气盛的杨武之,在学校里施行严格的纪律,对一批纨绔子弟严加管束。学校规定,夜晚10时,关闭校门,使一批在外寻欢作乐而迟归的学生,不得其门而入。由此,一些不思上进的学生,对舍监杨武之大为不满,以至寻衅闹事,准备动武报复。闹事之后,因学生家长袒护闹事学生,希图不了了之。杨武之遂愤而辞职,转往安庆中学教书。这一事件对他刺激颇深,觉得一介书生,难以和腐败的政府及土豪劣绅相周旋。杨武之因此萌生“科学救国”的意念,希望以出国留学,振兴中华科学,发扬中华文明来改变中国的黑暗现实。在安庆教书期间,积极准备参加留学考试。
杨武之由父母作主,在幼年时即和同乡罗竹全之女罗孟华订亲,并于1919年完婚。罗孟华的文化不高,一直操持家务。他们夫妇之间感情甚笃,终身不渝。1922年,长子杨振宁出生。杨武之的备考也到了紧张阶段。
1923年春,杨武之顺利地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随即离别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只身赴美国留学。他先到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读了三个学季的大学课程,取得学士学位。然后于1924年秋天转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已臻美国第一流水平,杨武之师从名家L.E.迪克森(Dickson),研究代数学和数论。1926年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获得硕士学位。两年之后,又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使杨武之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成为博士的第一人。
1928年秋,杨武之学成归国,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次年即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此后,杨武之一直在清华大学(包括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直到解放。1950年之后,留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数学教授。1973年5月12日,在上海逝世。
杨武之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数论研究,尤其以华林(Waring)问题的工作著称。中国的数论研究渊远流长。孙子定理,中国剩余定理,秦九韶的不定方程理论,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篇。但到明清之际,数论研究已远远落后于欧洲,到本世纪20年代,能研究现代的数论而发表创造性论文的中国人,当以杨武之为第一人。
杨武之一生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并主持系务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两代数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1928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郑之蕃、熊庆来先期来清华大学任教。1928年和1929年,孙光远与杨武之亦先后到校。这4位教授,加上唐培经、周鸿经两位教员,阵容极一时之盛。1930年,陈省身跟孙光远学几何。次年,华罗庚又来校跟杨武之研习数论。随后的学生又有许宝騄、柯召等人的到来。30年代的上半期,清华大学已成为国内最强的数学中心。杨武之在清华大学讲授过很多代数课程,特别是30年代初开设的群论课,影响了大批的后学者。
抗战以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杨武之又担任数学系的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数学研究生部的主任。战时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的学术生活并不贫乏,科学水平节节上升,这和杨武之的组织与领导是分不开的。
杨武之与华罗庚
华罗庚自学成才,踏进清华园的传奇故事已是尽人皆知,但是究竟清华园内的数学圈内怎样发现华罗庚的细节,现在已很难查考。应该说,唐培经、杨武之,熊庆来等先生都为华罗庚来清华大学作出过努力,而系主任熊庆来的支持,则是关键的一着。
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以后,选择数论为研究方向,而且集中研究华林问题,显然是受到杨武之的直接影响。华罗庚在1980年写给香港《广角镜》周刊的一封信说:“引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
华罗庚于1936年赴英国,追随G.H.哈代(Hardy)学习解析数论,成绩卓著。杨武之为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而高兴非凡。1938年华罗庚回国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当时担任系主任的杨武之,不顾学校里的各种反对意见,向校方提出破格提升华罗庚的职务,即越过讲师、副教授直升正教授。起初校方以华罗庚未在英国拿博士学位而拒绝,后经杨武之力争,最终才得到同意。所以,华罗庚在上述给《广角镜》的信中也写道:“从英国回国,未经讲师、副教授,直接提我为正教授的又是杨武之教授。”
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杨武之和华罗庚曾同住于昆明西北郊的大塘子村。两家过往很密。当年,华罗庚曾有一信给杨武之,内称:“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即杨师也。”
杨武之所师法的迪克森学派,在本世纪初的美国影响很大。后来由于英国、苏联等国的解析数论的兴起而渐渐式微。所以,杨武之的数论研究虽曾起过启蒙和推动的作用,可惜由于迪克森学派的衰落而未能发挥重大影响。中国数论学派,在华罗庚的领导下,获得了重大的发展。饮水思源,人们将会缅怀杨武之在早期所发挥的前驱作用。
晚年生活
杨武之于1948年底,搭机从北平返回南京,转赴昆明接家眷到上海,迎接解放。1950年清华大学没有续聘杨武之,他遂留在上海,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的解聘,对杨武之打击甚大。50年代,他还在复旦大学讲过几门课,以后因患糖尿病,休养在家。
1957年,杨武之的长子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使杨武之十分兴奋。他曾于1957、1960和1964年三度去日内瓦小住,与杨振宁欢聚,也会见了在海外的故友和学生,如陈省身等。这几次聚会,使杨振宁对新中国多了一些了解,直接影响他于1971年夏决定回大陆探亲,杨振宁遂成为最早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外知名学者之一。
杨武之晚年身体很差,很少出门。他喜爱传统文化,尤精围棋。他的诗作不多,有一首是写给陈省身的。诗曰:
冲破乌烟阔壮游,果然捷足占鳌头。
昔贤今圣遑多让,独步遥登百丈楼。
汉堡巴黎访大师,艺林学海植深基。
蒲城身手传高奇,畴史新添一健儿。
杨武之常说很喜欢自己名字中的“纯”字,确实,他为人的纯正宽厚,已成数学圈中人的口碑
简历
1896年4月14日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14年 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
1914—1918年 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和数学系本科。
1918—1922年 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及安徽省安庆中学教师。
1923—1928年 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8—1929年 任厦门大学教授。
1929—1937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37—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1949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50—1973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1973年5月12日 在上海逝世。
主要论著
1 Yang Ko-Chuen.The invariants of billinear forms,a dissertation for the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Chicago,1926.
2 Yang Ko-Chuen.Various generalization of Waring,s pro bl em.Ch i c a go ,1928(Thesis,Chicago,1928).
3 K.C.Yang.Representation of Positive integer by Pyramidal numbers,….Science Report of Tsing Hua Univ.,1931,A1:9—15.
4 K.c.Yang.Quadratic field with out Euclid’s algorithm.Science Reportof the Tsing Hua Univ.1935,A1:261-264.
5 杨武之.关于同余式的一个定理.清华学报,1935,6(2):107.
北京大学辩论队的成员简介
“两弹一星“元勋有23位,分别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这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选择几个典型的人物说一下他们的事迹:
1? 氢弹之父-于敏
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朱光亚
男,1924年生,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之父。1956年4月加入中国***,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2002年5月, 获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2011年,荣膺感动中国人物。1997年后担任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名誉董事长。我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及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
3 孙家栋
男,1929年4月生于辽宁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1960年,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2月8日,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4 钱学森
男,汉族,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任新民
男,安徽宁国人,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著名校友。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任新民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姓名:杨子江
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
个人简介:
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自大一起便与辩论结缘,在四年本科辩论生涯中经历了很多校内外比赛,也热爱上了辩论。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希望能带领北京大学辩论队在世博辩论赛上再次找寻和展现辩论的魅力和乐趣。
杨子江,木易杨,扬子江的子江,中国大学生辩论界的名人,北京大学辩论队队长。初见他,帅气俊秀,儒雅安静,像邻家男孩一样云淡风轻;再识他,他却站在“创想青春—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辩论大赛”的舞台上,激情四射,妙语连珠,娓娓而谈,成为赛场上最显眼的一抹亮色。
杨子江有着令人羡慕的辩论经历。他在武大创造的传奇至今依被人们津津乐道。 05年进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就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受父亲的影响开始接触辩论,并在06年武汉大学“鲲鹏杯”新生辩论赛中被评为“全程最具风度辩手”,同年参加厦门“四大名校”辩论邀请赛。06年的初露锋芒让杨子江爱上了辩论,真正投入到使他成为传奇的辩论界。07年,杨子江参加澳门“国际名辩盟”的辩论邀请赛后,赴香港城市大学交换学习半年。08年担任武汉大学辩论队队长期间,他带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征战四方,参加了重庆“国际名辩盟”辩论邀请赛和武汉大学金秋“唇舌烽火”辩论赛,再次被评为“全程最佳辩手”。
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学位的杨子江,寻找到了一个更大的放飞梦想的舞台。在能人志士众多、以儒雅著称的北大,他继续默默坚持着自己的辩论梦想,并最终担任了阔别16年之久重新组建的北京大学辩论队的队长,站在了“创想青春—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会辩论大赛”的舞台上。辩论赛上的杨子江虽自信却不张扬,他的辩风就像他的性格一样,永远都是一股清泉,沁人心脾。他语调平和却字字犀利;他从不故作高深,却总能一语中的;他逻辑表达清晰、思维反应敏捷,在辩论场上闪烁着光辉。
辩论赛场上的绽放只是短暂的,更多的却是台下的艰辛磨练。但杨子江坚信能为彼此信赖的队友,为骄傲团结的团队,更是为自己深爱的辩论而付出,一切都很值得。他一直秉持着“辩论是一种态度,辩论也是一种生活,辩论更是一种信仰”的信念,在辩论的过程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体验着成长的喜悦。
相信杨子江可以将他的传奇一直续写下去
他本人参赛感言:
以语言交流,以思想交锋,以心交融。
职位:北京大学四辩;北京大学辩论队队长
主要作用环节:对辩、自由辩先锋、总结陈词
辩论特点:儒风
精彩语录:
1.(16进8第2场,VS湖南大学)小时候,我问妈妈,什么是幸福,她告诉我,能在中小城市里有一间房子,有稳定的收入,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和她生一个或几个可爱的孩子,全家其乐融融,这就是幸福。可是今天我想说,能站在这里辩论给大家听,就是我的幸福!
2.(全国总决赛最后一场,冠军之夜,VS西南政法大学)刚才对方辩友说到心系天下,我想引用我们北大的著名学长季羡林先生的一句小诗作结:清晨,我站在远处眺望,看到未名湖,看到博雅塔,还有我的母校北大,在北大之上的,是国家!(在全场煽情一片,北大全部辩手为此深深触动,一辩田妍为此落泪)
姓名:田妍
专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语种——乌尔都语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乌尔都语专业07级本科生,第七届、第八届北大之锋辩论赛冠军队、第九届北大之锋辩论赛亚军队主力成员。燕园三年,辩论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见证着一个女孩儿的一路成长。
参赛感言:
快乐辩论,一路有你。
特点:台风很好,美女一辩
职位:一辩
主要作用环节:立论(1500全程脱稿,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反击对方的立论,全程从不停顿或语塞)、盘问环节的回答反驳、自由辩先锋
经典评价:嘉宾大学生评论员(a boy):她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位会穿着裙子来打比赛的女生
姓名:马驰
专业:心理学
个人简介:
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在燕园已经度过了三载春秋。自大一参加新生杯和北大之锋以来,一直将辩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课余爱好和课外活动,在辩论中享受思考与交锋,感受团队和友谊。祝愿北京大学辩论队能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发扬出自己的风格,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参赛感言:
辩论是一场交锋、一个舞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相聚在这里,相识在这里,也愿我们能享受这场交锋、这个舞台和这种生活。
职位:二辩
主要作用环节:盘问中提问及反击
姓名:崔迅铭
专业:北京大学哲学学院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08级本科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却有着纯正的山东血统。天性好辩,至大学接触正规辩论赛以来,更感此道博大精深。很高兴能有机会作为北京大学辩论队的一员参与本次比赛,与各位同道切磋交流。
参赛感言:
让我们在思想的碰撞与言语的交锋中创想青春,为世博加油。
职位:三辩
主要作用:驳论
特点:身体语言丰富、帅哥辩手
姓名:顾鼎鼎
专业:北京大学元培法学院(法学系)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09级本科生,来自冰雪黑龙江的鹤城——齐齐哈尔,有着东北人的热情和豪爽。现在暂定为法学方向,心中总保有对社会公正的向往。从初中开始站在辩论场上,那时是年少轻狂,更是初生牛犊的威猛,而现在更多的是体味语言的得体适当和辩论思维的魅力。
参赛感言:
用辩论给世博添彩,让北大辩论队为世博增辉。
特色:台风极佳,尤其是甩头发的动作太酷了,美女一辩
职位:一辩
主要作用环节:立论(1500全程脱稿,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反击对方的立论,全程从不停顿或语塞)、盘问环节的回答反驳
姓名:秦一骁
专业: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9级本科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初中时偶然接触辩论,深为辩手之风采与思辨之魅力所动,心向往之。大学以来,真正与辩论结缘,热爱且有激情,希望在辩论的平台上向各位同道交流学习。
参赛感言:
以辩论的方式支持世博,以思辨的态度关注生活。
特色:感情充沛
职位:三辩
主要作用环节:驳论
关于“杨振宁是何许人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富贵总裁]投稿,不代表文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webi.com/cshi/202505-254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文本号的签约作者“富贵总裁”!
希望本篇文章《杨振宁是何许人也》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文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杨振宁是何许人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振宁是何许人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姓名:杨振宁 性别...